主題標籤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科學

搜尋結果: 9個

科學助理

見習科學助理主要接受為期兩至三年有關一般科學工作的正規及在職訓練,如氣象觀測、編碼及圖表分析、輻射監測、科學儀器的操作與測定、科學計算、操作及應用資訊科技系統以及應用程式開發。見習科學助理可能須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辦公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註:見習科學助理如完成至少兩年訓練,表現良好,並通過部門考試,以及符合職系及業務的需求,可晉升為科學助理。) 部門架構部門招募網頁

「400次咖啡」的科學

咖啡是十分常見的飲品,那麼最近蔚為風潮的「400次咖啡」又有甚麼特別之處?難道綿滑泡沫的秘密在於咖啡裏面的咖啡因?就讓香港科學館總館長Paulina,和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科學教育助理教授Emily博士為大家一齊解開這個謎團吧。

為甚麼二月特別短?

為何二月的日數比其他月份少?當初是怎樣訂立閏年規則?你又知否原來不一定「四年一閏」呢?香港天文台的『氣象冷知識』為大家介紹。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為何飛機餐味道總是淡淡的?

不少人乘坐飛機旅行,總覺得飛機餐的味道不太好。究竟這些味蕾欠奉的經驗是由於航空公司吝嗇小氣,還是另有玄機?原來,我們對味道的感覺和環境中的一些物理量是有關係的。一些外國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乾燥和氣壓偏低的情況下,味蕾對食物的甜味和鹹味的敏感度會降低百分之三十。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教授查爾斯·斯賓瑟(Charles Spence)指出,同樣的食物和飲品,在飛機中和地面上品嚐出來的味道確實不一樣。造成這種分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空氣濕度、氣壓和環境噪音。當飛機起飛後並上升至巡航高度(通常約3萬呎高左右)時,空中服務員就會開始送餐服務。值得留意的是在飛機爬升的時間,機艙內的濕度和氣壓開始產生變化,而這兩項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味覺及嗅覺。在3萬呎高空的機艙內,空氣會變得非常乾燥,濕度會大幅下降至只有百分之二十或以下。由於空氣中水份很少,嗅覺對食物香味的反應變得遲緩而影響大腦對味道的判斷。同時,氣壓下降會影響我們舌頭上味蕾的敏感度,我們因此而覺得食物的甜味和鹹味降低。這些統合起來促使我們覺得食物比較淡味。當然供應機艙餐飲的服務商會各出奇謀務求令食物在高空飛機上吃起來更可口。大氣中的氣壓和溫度好像每天都在變戲法,造成不同的天氣現象,晴、雨、風、寒、暑都會影響我們的戶外活動。其實緃使在室內,甚至飛上萬尺高空,環境之中這些物理量變化對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呢!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為什麼燭光是黃的而煤氣爐火是藍色的?

為什麼燭光是黃的而煤氣爐火是藍色的? 這取決於附近有多少氧氣。有足夠氧氣時才能產生藍色的火焰,而在有限氧氣的情況下則產生黃色的火焰。 燭光所用的氧氣份量仍然不足以產生完全燃燒,即是說蠟不能全部變成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在熱力下,一些蠟(石蠟)分解成為碳微粒,稱為煤煙。這些微粒在高溫加熱下發出明亮的黃光。燭光因此是黃色的。煤煙隨火焰上升,途中大部份碳粒子遇到足夠的氧氣而燃燒掉。 但是仍留下一些碳微粒﹙即煤煙﹚的殘餘。將一把刀或者湯匙放在燭光上幾秒,便能察覺到一層黑色的碳,與煙囪裡面找到的煤屑相同。煤煙是污染的一種,通常見於欠缺保養的車輛、燒煤的家庭和工業。 總的說來,蠟燭燃燒的燃料太多但氧氣不夠。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率的燃燒過程。 相反,煤氣爐較有效率,它使用氣體燃料,毋需氣化過程。煤氣幾乎完全燃燒,它的火焰比燭光熱得多並且能達到攝氏幾百度。煤氣燃燒時,燃料分子因熱發出藍光和綠光。由於人眼對藍光較敏感,因此我們看見的煤氣火焰是藍色的。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為什麼眼鏡和相機鏡頭很難清潔?

為什麼眼鏡和相機鏡頭很難清潔?使用普通布塊會引致多重顏色污跡,效果更差。當使用普通布塊擦抹玻璃上的油垢時,油垢會形成另外一層不同厚度的膜層。由於光線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組成,所以會產生多重顏色的反射。其彩虹效應就好像下雨後,馬路上油跡看到的光學現象一樣。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清潔鏡片?使用隨眼鏡或相機鏡頭附送的專業布塊。它是由幼細纖維製成,可有效吸起油垢而不是將油垢塗污鏡片。一種濕的方法是使用肥皂或少量洗潔液來洗淨,跟著沖淨並讓它自行風乾或使用清潔的亞麻布抹乾。你亦可到眼鏡店查詢此項服務。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為什麼濕沙比乾沙深色?

水是沒有顏色和透明的,但為什麼濕沙總比乾沙深色呢?是因為水比空氣吸收較多光線?不是。一般相同情況下,濕沙看來較為深色是因為從裡面散發出來的光不多。在水裡的沙,光的方向變動比在空氣小,光要從濕沙裡走出來通常需要走較長的路,路徑愈長,光被吸收的機會便愈大。因此,濕沙看來較乾沙深色。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防曬謬誤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在陽光下需要採取防曬措施,但有一些常見的謬誤大家未必知道:謬誤一:深色的太陽眼鏡防禦紫外線較好選擇太陽眼鏡時最重要是注意鏡片過濾紫外線的能力,而太陽眼鏡的顏色與它過濾紫外線的功能無關。戴上太陽眼鏡後,由於到達眼晴的光線減少了,瞳孔自然會放大,假若太陽眼鏡沒有足夠的防紫外線功能,透過瞳孔進入眼球的紫外線反而會比不戴太陽眼鏡多。所以應該佩帶能夠過濾至少98%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以確保足夠的防護。 謬誤二:多雲情況下不會曬傷在多雲的日子,如果我們沒有做好防曬措施,我們是會被太陽曬傷的。多雲的時候,我們接受太陽直接輻射的紫外線劑量當然比天氣晴朗時較低。但是,陽光會因大氣中的氣體分子、雲、塵粒、煙霞以至霧而散射,而陽光中的紫外線亦不例外。高達80%的太陽紫外線能穿透稀薄的雲層。雲層的邊緣有時能反射紫外線,令紫外線強度增加。市民若不肯定紫外線的強度時,應透過電台、電視台、天文台網頁或「打電話問天氣」﹙1878200﹚查閱最新的紫外線指數。 謬誤三:在水中不會被曬傷水只能阻擋小部份的紫外線,水面的反射會令紫外線強度增加,水深半米地方的紫外線強度仍維持在水面的40%。另外,身體露於水上更加會受水面反射的紫外線所照射。 謬誤四:塗上太陽油,就能長時間曬日光浴塗上太陽油的目的不是為了延長曝曬時間,而是在無法避免陽光照射情況下提供保護。須注意,要正確地使用太陽油才能發揮它的保護能力,有關太陽油及其他防曬注意事項,請參考「曬傷和SPF」。 謬誤五:間歇性曬太陽,便不會曬傷紫外線對健康的影響是累積的。紫外線可以做成的損害,是每次曬太陽加起來的總和。因此,應該盡量減少暴曬,減低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謬誤六:在陽光下如果不覺熱就不會曬傷紫外線不會令皮膚有熱的感覺,但會引致曬傷。在陽光下我們感覺到的熱力是來自太陽的紅外線而非紫外線。因此,即使你感覺不到陽光的熱力,仍有機會曬傷。 太陽的紫外線可能會對皮膚、眼睛和免疫系統造成急性及慢性的損害。所以大家記得小心,做好防曬措施。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為甚麼喝瓶裝水時會有咕嚕聲?

當喝瓶裝水時,是什麼原理導致那些氣泡聲?喝瓶裝水時,由於瓶底向上,水會向下流出,瓶底頂部便會出現真空。因為瓶外的氣壓,空氣會從瓶頸進入瓶內並形成氣泡。由於水繼續流出,更多氣泡升起。這兩種交替的過程循環出現便會產生咕嚕聲。水會在開始時還是近結尾時流得快些?水會在開始時流得快些,因為當時的水壓最高。瓶子完全倒置時還是傾斜時,水流得快些?(這實驗在廚房或浴室進行較方便。結果與我們的經驗符合。)水在瓶子傾斜時流得快些。這避免了因氣泡浮升而阻塞水的通道,產生咕嚕情況。什麼是倒水最快的方法?最快倒水的方法是將瓶子傾斜及沿瓶軸方向旋轉。倒水前把水瓶旋轉便能製造漩渦。這樣水便會貼近瓶邊,方便空氣從中間進入,咕嚕情況不會出現。 (如欲觀看更多,請按此瀏覽天文台的文章)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