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標籤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設計

搜尋結果: 7個

香港兒童醫院榮膺「優質建築大獎」最高殊榮

2020年度優質建築大獎早前公布結果,並舉行頒獎典禮。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和興建的香港兒童醫院連奪兩項大奬,分別為大會最高殊榮的「優質卓越大獎」,以及「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政府,機構或社區)」優質建築大獎。這次請來建築署署長何永賢、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李翹彥介紹醫院的設計和建築特色;本屆籌委會主席莫國和亦會分享香港兒童醫院項目榮膺最高殊榮的原因。關懷和愛心的設計香港兒童醫院項目摘取今年最高殊榮,建築署署長何永賢說,很高興建築署能奪得今次的大獎,並且感到意義重大。因為醫院是一個很複雜的項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務,所以建築團隊一方面要配合醫療專業團隊的需要,讓醫院開展服務時運作暢順;一方面又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加入關懷、愛心和窩心的設計,為病童及家屬、員工提供一個舒適、親切的治癒和工作氛圍。 懂得說故事的醫院她說,建築團隊設計兒童醫院時,在醫院內外都加入許多動物圖案和裝飾,令它成為一所「懂得說故事的醫院」。病童由進入醫院的一刻,前往乘搭升降機,以至到達病房,每個位置都有動物的圖案或裝飾作伴和引路,其柔和的色彩更有助紓緩他們緊張的情緒。加上不同樓層以不同的動物為主題,例如馬騮仔層、熊貓仔層等,除有助引導病童和家屬到所需的樓層,趣緻的動物圖案,更為醫護人員、家屬和病童之間提供說故事的元素,有助減輕病童的壓力。 整體綠化覆蓋率達四成另外,兒童醫院是取得香港綠建環評最高級(鉑金級)認證的項目。何永賢說,雖然醫院地方面積很大,但它要設置的設施亦多,因此建築團隊爭取在建築物的邊沿地方種植攀緣的植物,以垂植綠化來增加綠化覆蓋率。兒童醫院的整體綠化覆蓋率達四成,高於啟德發展區要求的三成。垂直綠化能夠成為大廈的隔熱層,緩和場地的溫度和濕度,亦能過濾灰塵和減少噪音。 高空工程較複雜談及興建兒童醫院的挑戰,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李翹彥說,醫院面積很大,約17萬平方米,工程如火如荼時,5 000名工人同時開工,對建築署來說,可謂史無前例。工程的另一項挑戰是興建兩組架空的天橋,一組位於醫院頂部,橫跨60多米;另一組是二及三樓的孿生橋,上下兩層,長40多米。組件送到工地後,逐一吊升至所屬樓層,然後焊接,這項高空工程是整個項目中比較複雜的地方。興建醫院的寶貴經驗李翹彥說,當初興建兒童醫院時,很多時候是「摸着石頭過河」,而醫院開展服務後,醫護人員、小朋友等反映,就診流程暢順;動物圖案和柔和色彩亦有助舒緩或轉化負面感受。兒童醫院的整體設計,令人感覺與其他醫院不同。他說,建造過程中得到的種種啟發,將會成為建築署未來興建相關建築物的寶貴經驗。 用心和關懷來建造 2020年度優質建築大獎籌委會主席莫國和說,今年是歷來最多參選作品的一屆,共有49項作品。其中,興建醫院的複雜性較大。建築署今次能夠獲得大獎,是因為團隊把整間醫院營造出一個像家的環境,有助病童面對因疾病衍生的壓力;加上建築方面的全面配合,令醫院運作暢順,讓評審感覺到整個建築團隊以心和關懷來建造。除香港兒童醫院外,其他建築大獎的項目及團隊包括:藝里坊‧1號(香港住宅項目-單幢建築物)、安泰邨(香港住宅項目-多幢建築物)、Victoria Dockside(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非政府,機構或社區),及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香港建築項目-翻新及活化)。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

香港人煙稠密,鬧市中的公園無疑是一處寧靜角落,讓人遠離煩囂,並促進健康生活。位於荃灣市中心的西樓角花園經重建後,無論內外均令人耳目一新。建築署的同事,會介紹如何運用創新的設計意念,令原本瑟縮一角的舊式公園,「變身」為市民喜愛的休閒活動空間。把隱藏的公園「打開」西樓角花園建於1987年,佔地2 748平方米,雖然鄰近荃灣港鐵站,但由於缺乏與港鐵站出口及區內行人天橋網絡同一水平的直接通道,使用率一直偏低。重建工程2016年11月展開,建築團隊其中主要的考量,是如何把隱藏在大廈群中的公園「打開」,讓它重現大家眼前。建築署建築師盧宜璋說,重建前的公園被大廈包圍之外,四邊均有一幅2.5米高的圍牆,建築師藉重建拆掉圍牆,改以約1米高的綠化屏障把公園和附近道路隔開,令景觀更開揚,社區空氣更流通。 把公園「升高」提高通達性另外,在設計公共休憩空間時,其通達程度十分重要。為解決進出西樓角花園的不便,建築署把半個公園「升高」,興建一個平台花園,連接區內行人天橋,直通港鐵站出入口,令公園四通八達。公園其中一條接駁天橋為設計獨特的行人吊橋,吊橋連接青山公路現有行人天橋,直達交通交匯處和巴士總站。由於公園分上下兩層,兩旁均增設多條樓梯,方便市民上落。 玻璃倒錐天窗設計特色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從外到內都有不少變化。盧宜璋說,當區一直有要求增設位置便利的室內場所,以舉辦中、小規模活動,故建築師特別在平台花園下興建一間多用途活動室和一個有蓋多用途場地,以配合社區的需要。走進室內空間,前廳設有一個別具特色的玻璃倒錐天窗。倒錐天窗是整個項目的設計焦點,不但有助通風,引入日光照明,還把室外的景觀帶入室內,增加空間感。 用料帶出自然柔和感覺就建築材料方面,建造團隊以清水混凝土和中國傳統的窯燒青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並以木條裝飾室內牆壁和屏風,給人自然、柔和、舒適的感覺。另外,室內高樓底的設計,有利自然風的輸送,減少使用空調;日光亦透過玻璃和天窗進入室內,有助減少照明耗電,同時提高室內空間感。此外,公園的設施,亦經建築團隊細心設計,例如在花槽旁的座位上加設扶手和椅背,以便長者撐扶及安坐。 荃灣鬧市中的綠洲處理熱島效應是建築設計中主要的挑戰。建築師在重建項目上引入綠色建築設計,融入綠化元素,例如在公園中央設置攀爬植物網,以增加綠蔭;精心設計的整體規劃,還包括保留園內13棵原有的樹木,渉及不同品種,並栽種灌木和草地,為市民提供遮蔭的地方,亦為荃灣鬧市營造一片綠洲。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說,重建後的西樓角花園,除提供舒適的休憩活動空間,還為社區注入新活力,成為區內居民玩樂、休息和聚腳的好地方。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海下遊客中心建築特色

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的海下遊客中心是一個甚具設計特色的建築物。中心的設計意念源自傳統村莊的布局,並著重與大自然融合,為遊客提供悠閒、舒適的活動空間。海下遊客中心位於郊野公園內,為樹林所環抱,周邊景色優美。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許龍年說,中心旁邊的行山徑連接附近擁有豐富海洋生物的海下灣海岸公園,步行只需約十分鐘;另外,中心設有多用途室,可作舉辦與海岸公園有關的展覽及其他活動,前方則是一片大草坪,讓遊人可在草地上野餐或閒坐。現時,海下遊客中心已經開放予公眾參觀。 設計概念源自傳統村莊布局談到建築特色,建築署高級建築師劉天行說,團隊的設計概念源自傳統村莊的布局,「因地制宜」而興建,不同的設施因應地勢和現場環境而配置,打破以往把所有設施放在一個四方盒子建築物內的做法,例如把多用途室、管理員辦事處及接待處分別設於用地兩旁,圍繞中間的草坪;辦事處後面設置有蓋的長廊、小庭院等,各式的迴廊和庭院緊湊地交織在一起,重新演繹傳統村落穿梭於小巷當中的氣氛。 讓大自然與建築物融合劉天行說,在設計遊客中心時,建築師會思考如何配合周邊美麗的自然景色,讓遊人感受到大自然環境,其中,遊客中心在布局上,刻意避開並盡量把樹木原地保留下來,讓遊人可在樹蔭下野餐和休憩。另外,設計力求通透明亮,將室外大自然景觀引入室內,例如多用途室以玻璃亭子的模式設計,令處於室內的人可看到外面的草坪;同時,敞開玻璃門後,室內外空間得以連貫,讓遊人在室內參觀展覽或進行其他活動時,也有置身於大自然的感覺。 用料帶出質樸自然感覺至於物料的運用上,亦盡量配合大自然的風格。遊客中心的外牆運用了清水混凝土,這些混凝土利用有木紋的模板製成,給人質樸、自然的感覺。建築師亦多運用木條作屏風,有助降低室內的溫度和通風,加上木造的地台和天花,帶給遊人自然涼快的感覺。此外,中心引入了多項可持續發展設施,包括:太陽能發電板及燈柱,補助中心的用電;雨水收集及循環再用系統,減少浪費用水;生物污水處理系統,自行處理製造的污水;以及可供公眾人士使用的飲水機。市民和遊客可以在海下遊客中心寫意地郊遊,欣賞香港獨有的自然美景,同時感受建築師為大家用心設計的戶外康樂設施。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建築署用心設計 食環署天幕街市

位於天水圍的食環署天幕街市(前稱天水圍臨時街市)早前開幕,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項目由構思、撥款、興建以至落成啟用,僅僅用了約一年的時間,令市民和租戶早日受惠。建築署的同事,會講解他們如何迅速完成該項目,並分享街市的建築設計特色。建臨時街市方便居民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在西鐵線天水圍站對出的天福路路段興建新公眾街市。由於興建永久街市一般需時六至七年,政府在2019年10月公布,在附近天秀路公園旁的空地設立臨時街市,以期在新街市大樓工程完成前,讓市民有多一個購買新鮮糧食的選擇。 開始施工遇上疫情爆發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陳敬德說,為了令天幕街市盡快完工,各部門在多方面攜手合作,包括商討街市的布局安排、解決技術和環境問題,以配合食環署的營運操作等。承建商去年一月開始施工,但正正遇上新冠疫情第一波,內地廠房臨時關閉,建築材料供應亦緊張,幸而工程團隊即時作出應對,靈活調動施工程序,承建商亦與供應商緊密聯繋,作應變安排。他很慶幸有這隊高效能團隊,令項目在疫情下仍能於指定時間內完工。 約一年建成啟用在施工方面,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曾偉倫說,一般街市由計劃至完成需約六至七年。然而,為配合地區需求,盡早建成臨時街市,署方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築物大部分組件先在廠房預製,然後運往工地裝嵌;上蓋則採用「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簡稱DfMA),避免「落石屎」等濕施工方法(wet trades);地腳採用突出地面的設計,減少挖掘工作,縮減施工時間和便利興建,令天幕街市只需一年時間便落成啟用。 建築設計一絲不苟雖然天幕街市是臨時街市,但工程團隊在設計方面亦做到一絲不苟。建築署建築師盧宜璋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從美觀、實用和舒適中找到平衡,設計著重自然通風和採光。街市中央高樓底的中廊及兩旁開放式的設計,令日光進入室內,減低照明耗能,亦遮擋太陽直接照射,令使用者更加舒適。此外,街市直條的平面布局有利對流風,令街市空氣流通及涼快。斜屋頂則是基於香港多雨水的天氣而設計,適合去水。設多個出入口方便居民天幕街市有36個固定攤檔,加上四個臨時檔位,共提供40個攤檔。街市行人通道十分寬敞,並設有無障礙設施,而主要出入口位於街市的東西兩方,另有四個副出入口,方便居民從公園、附近民居或車站進入街市。建築物兩旁則設有綠化設施和長凳,方便長者和居民購物後稍作休息。街市亦用了柔和的木系色調,配合天花不同的主題色彩—藍、橙、綠,與攤檔售賣的新鮮食物互相呼應。 把科技帶進社區另外,在疫情下,為了讓市民放心逛街市,工程團隊特別引入新技術,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簡稱NAMI)和香港科學園的創科公司合作,在攤檔之間安裝防污抗菌的陶瓷板,亦把「納米塗層」技術應用於通風位置,減少塵埃積聚,以及安裝智慧垃圾回收機等,把科技帶進社區,同時為創新科技提供實地試點,推動本港科技發展。受租戶市民歡迎街市啟用至今整體運作暢順,售賣蔬菜的租戶林小姐說,每日下午三時至六時,是人流最多的時候,加上街市環境舒適,吸引不少街坊捧場。開市一個星期,她已有許多熟客。售賣乾貨(模型)的租戶陳先生說,街市環境清潔整齊,故有家長會帶小朋友前來購物,適逢他的攤檔在聖誕假期開市,故生意不錯。街坊梁太亦表示,街市貨品種類繁多,加上位置方便,日後會再來光顧,購買日常所需。街市是市民購買新鮮糧食的主要途徑之一。建築署的同事帶領工程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做好街市的設計,並與各部門同心協力,令工程迅速地完成,為市民提供便利。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建築師

除了建築物外觀、空間及功能以外,與周遭環境配合得宜,符合有關建築物條例以至環保設施方面,也要考慮周詳。因此,建築師在整個過程中需運用美學、工程學、管理及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 創新科技軟件的應用,例如3D模擬室內空間,大大方便了建築師的設計工作。 想成為建築師,首先要具備繪畫天份,能將構思繪畫出來。此外,還須對周遭環境及文化認識深厚,對空間及顏色觸覺敏銳,而且別具創意,才能設計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建築物。 部門架構

首個「組裝合成」建築法住宅項目

科技進步,建造業也不斷與時並進,令建造過程更快捷和安全。香港首個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工務工程,是建築署與承建商合作。首個以這項創新建築技術建造的住宅項目,是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創新施工方法一舉多得傳統的建築方法是「先落成、後裝修」,相對需要較多工人、較長建築時間,地盤亦會有較多物料耗廢。 MiC則採用「先裝後嵌」的概念,把建築物分成多個獨立單元,每個涉及人手密集和需時較長的工序都會先在廠房完成,再運往工地裝嵌,像「砌積木」般疊起,從而縮短工地施工時間,有效提升生產力、工地安全、環保表現及成本效益。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項目包括5幢樓宇,其中4幢樓高16層,餘下1幢為17層,每層8個單位,提供合共648個50平方米的3房單位。建築署署長林余家慧說,項目2018年8月展開,由於採用MiC來建造,加快了建築流程,承建商現時預計2020年年底竣工,較合約完工期的2021年第2季為早。 內部裝修設備一併裝好整項工程共有約3 800個預製組件,俗稱「盒仔」。每個「盒仔」均已預先在廠房完成大部分飾面、內部裝修、配件裝置等組裝工序。建築署工程策劃經理區紹敏說,現時在工地上已完成超過十分之一的「盒仔」裝嵌。5幢樓宇中,最高的第二座已安裝至第4層。她說,於2018年年底,署方與水務署、機電工程署和消防處協商項目的審批和驗收標準。於2019年6、7月間,亦與相關部門到承建商位於內地廠房視察「盒仔」的組裝過程,並確保運送安全。 工程人員示範把一個預製組件吊起,嵌入已設定的位置,全程只需約15分鐘。一些基本裝修、間隔和設備,包括地磚、窗花、浴缸、洗臉盆、廚櫃,以至水喉等都一併安裝妥當,牆上亦已髹上油漆或鋪上瓷磚。每層樓裝嵌時間為5天承建商項目總監顏少德說,超過8成的內部裝修工序均在預製工場內完成,而把預製組件裝進大樓的步驟,需要經過精準的計算。每層樓的裝嵌時間為5個工作天,裝嵌一個預製組件需約30分鐘,較高的樓層,吊運時間相對會增加約5分鐘。 為建造業界起示範作用近年,政府積極把MiC引入各項公共工程,例如香港科學園「創新斗室」和黃竹坑香港大學宿舍,也是先導項目。至於建築署第二個應用MiC的項目─「古洞北新發展區第29區特建福利服務綜合大樓」亦將動工。透過在公營項目中試行MiC,政府希望可以為建造業起示範作用,增加業界採用MiC的信心。長遠而言,希望透過這項對香港來說相當新的建築技術,令業界克服近年面對的嚴峻挑戰,如成本高昂、勞工短缺等問題,共同推動建造業界可持續發展。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不一樣的學校建築

一座以人為本的學校建築,能夠為校園創造愉悅的氛圍,鼓勵探索與互動。這次我們帶大家參觀建築署一個位於啟德發展區的項目──保良局何壽南小學,了解校舍由規劃、設計到落成背後所花的心思,看看建築師如何跳出舊有標準化的設計框框,為學生用心建造理想校園。有別於一般的傳統學校建築,保良局何壽南小學採取低層建築設計,樓高只有四層,籃球場「破格地」設於一樓,在校內建築群中間,營造一個中心點,拉近學生、課室與戶外空間的距離。校舍設計貫徹啟德發展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入了不少環保元素,例如外牆採用清水混凝土,減少使用額外飾料;垂直綠化配合木材和金屬屏風及遮陽裝置,減少因日照過盛而產生的空調耗電量,同時為校園營造自然舒適的環境。 因地制宜 融入社區 由於學校被鄰近住宅和公路環抱,設計團隊特別因地制宜,配合周邊環境發揮優點。校門外的位置設小型廣場,讓家長有地方等候接送子女,建築師亦以矮圍牆代替高圍牆,解除校園內外的隔離,增加通透感,令校舍和社區更加融合。另外,該校毗鄰為聖公會聖十架小學,兩所學校在布局上均往後移,拉闊校舍與對面高樓的距離,增加空間感,有利通風,亦有助減低受道路噪音的影響。兩所學校中間只用植物分隔,形成共用花園,巧妙地加強兩校的聯繫。布局巧妙 層層遞進建築署署長林余家慧指設計團隊在興建校舍時,一直與校方保持緊密溝通和互動,希望共建理想的校園環境。我知道校舍運用了傳統圍村的設計概念。同事介紹說,圍村有宗祠、書室,校園就有課室、禮堂、圖書館,均設置在圍繞中心球場的三幢大樓,再利用長廊、庭院及接橋穿梭其中,沿着樓梯層層遞進,將不同的功能空間連結起來,拉近距離,鼓勵互動,營造一個小社區的感覺。 大量綠化 用心建校學校的綠化面積達30%,分別位於各層平台及屋頂。參觀當日,幾位學生分享說,最喜歡學校的圖書館。圖書館對出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身處其中感覺舒適,其入口採用全落地玻璃也是特色之一。設計團隊表示,是特意將室內與戶外空間聯繫起來,一方面把自然景觀帶入圖書館內,增加穿透及空間感,另一方面將校園活動帶到戶外,延展學習空間。同學平日可以拿起書本,走出草地席地而坐,相信有助增加閱讀興趣。在建築材料方面,學校以金屬框架、木屏風及鋼格柵欄,構築多樣的空間,展現不同的透明度。各層課室的窗戶,均採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以增加採光度和空間感。一些課室窗外特別種植了綠色植物,例如竹樹,除了用作遮蔽猛烈陽光,達至屏風效果外,甘豔梅校長希望能為校園營造寧靜舒泰、富文化氣息的環境,有助培育學生的品德修養。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