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標籤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保護署

搜尋結果: 7個

【公職人員獎系列】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主任曾啓浩

2021年申訴專員嘉許奬(公職人員獎)得主: 「認真處理投訴,以解市民之憂」 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主任(區域西)13曾啓浩先生 「2020年10月我們收到市民投訴,有關屯門河不定時有白色水排放。我與團隊隨即巡查區內主要的污水排放源,以及進行色粉測試,亦額外在公共污水及雨水渠系統進行測試。最終發現事故是由於渠道出現滲漏,引致污水流入雨水渠。我們於11月隨即將個案轉交相關部門以便安排維修,最終問題得以解決。」 了解更多關於2021年申訴專員嘉許奬,請瀏覽申訴專員公署網頁。  

【公僕點將錄】環境保護署高級環境保護督察:城河守護者

高級環境保護督察張瑞娟加入政府超過28年,一直致力執行環保法例,監察環境質素,為締造一個健康宜人的環境出一分力。她過去幾年於環境保護署區域辦事處(北)工作,主要職責之一是監察沙田城門河水質。她曾領導一個污染源調查小組,並建立城門河水質監測網絡。每當發現河水受污染,她和團隊會到場追蹤污染源頭及執法。 「我們曾接獲市民投訴有熒光顏色水排入城門河火炭明渠。團隊隨即展開調查,很快找到源頭,幸好發現熒光物質會很快分解,亦不會對城門河生態構成影響,我們都鬆一口氣。」憑藉豐富的執法經驗和對沙田區渠道的認識,她為環保署的沙田區渠道地理信息系統作出了重大貢獻,讓前線同事可隨時透過流動裝置使用地理信息系統,更有效地執行環保法例和追蹤污染源。城門河的水質近年都被評為「優秀」或「良好」等級,水質理想。她說每當看到市民在河畔跑步或在河上划艇,享受城門河寧靜舒適的環境,證明同事一直以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觀看更多,請瀏覽公務員事務局Facebook專頁。

【公職人員獎系列】環境保護署總環境保護督察王嘉麗

2020年申訴專員嘉許奬(公職人員獎)得主: 環境保護署 總環境保護督察(區域南)王嘉麗女士 「行動迅速,堅毅決心」 「2018年的一個下午,大量白水排到筲箕灣避風塘,我和團隊於短時間內收到大量的投訴和查詢。我立即調動人手抽水樣本,同時帶領另一隊追蹤污水源頭。現場見到整個避風塘變成白色,但當時已經沒有白水流出,增加了追蹤源頭的難度,但搜證的工作是分秒必爭,最後我們鎖定可疑源頭是一個屋苑裡面的大廈平台地盤。」「儘管調查過程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和團隊都很有決心,從沒有放棄。隨後的一星期,我們每天去現場搜證,在無目擊者的情況下整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最後,我們不但成功檢控了有關主承建商及分判商,還監管承建商將雨水渠裡面未流出避風塘的白水清走,避免污染問題再次出現。」了解更多關於2020年申訴專員嘉許奬,請瀏覽申訴專員公署網頁。

環境保護署航拍蒐證 環保執法見成效

(圖片由政府新聞處提供) 環境保護署去年底成立航拍機隊,借助科技處理環境問題。在成立初階,航拍機隊主要協助打擊非法填土工程,並在魚群死亡時協助追蹤污染源頭。環境保護主任黃家榮表示,以往打擊非法填土工程較為困難,執法人員接近有關地方時遭違規者發現,往往打草驚蛇,對方亦即暫停活動。「利用航拍機,我們可從高空遙距監察,能輕易而清晰地攝錄非法填土活動。」成功舉證 協助執法 針對非法填土工程,航拍機隊會積極跟進投訴,並且不時收集情報,部署突擊巡查。機隊成立才約一年,已協助部門偵破兩宗非法填土案,令違規者入罪。高級環境保護督察李佩珊是主力操作航拍機的人員之一,也是隊中唯一女將,經驗豐富。她表示,隊員重視蒐證,包括留意有否推土機在場挖泥推土,又或有否泥頭車傾倒建築廢料。「遇上這些情況,我們會利用航拍機全程攝錄,作為舉證一環,再派員到場取得懷疑違規者的資料。」 (圖片由政府新聞處提供) 節省人手 提升效率 魚群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市民對此相當關注,航拍機隊接報後會立即出動,展開調查。李佩珊說:「我們會沿河道追尋污染源頭,了解污染程度,並向同事提供高空拍攝所得資料,方便他們抽取水樣本。一旦發現源頭,同事可立即到場蒐證。」黃家榮表示,在這類行動中,航拍機大派用場,大幅節省人手和時間。「以一條五公里長的河流為例,以前我們出動三至五人,用上三至五日,追尋污染源頭的工作才可完成。有了無人機,只要一名操作員,約一小時即可完成調查。」團隊合作 安全至上 此外,遇上油車翻側泄漏化學品,以致污染河道或海水等緊急事故,航拍機隊會到場傳送實時影像,供控制中心指揮及調配之用。航拍機隊每次出動,以至抵達行動地點,均涉及不少準備工作。執勤前,隊員會參照民航處指引和有關注意事項,考慮地形因素,從而選擇合適的升降地點、規劃路線圖、查看天氣尤其是風勢預測,並先行檢查機件。抵達後,隊員即分工合作,其中升降地點須定出封鎖範圍,以免有人誤闖而造成危險。隊員會仔細視察場地實際情況,並在起飛前再次確定航拍機操作正常。李佩珊說:「我們講求安全和團隊合作,只有通過各同事協作,才可確保行動成功。」 署方期望進一步擴大航拍機應用範圍,探討用於監察堆填區運作、應對海上垃圾等,以加強保護環境。  

公營房屋的減音窗及減音露台 (房屋署、環境保護署、屋宇署)

「香港人多車多,交通嘈音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可否利用創新科技解決這個問題。」環境保護署高級項目主任楊國良說。「改良香港過去常用的雙層玻璃,設計這種『減音窗』。我們做了一種窗,在實驗室測試數據,又與房屋署的同事一起研究,亦有邀請屋宇署同事參與窗的設計。三個部門在這方面一起合作。」 他說:「至少有 20 個房屋署的工地,將會使用減音窗。當然,現在落成的幾個地盤已在使用中。開心之處就是當住戶說:『我們真的不用關窗,很涼爽,但嘈音真的減少了,多謝你們』。聽到這句,實在沁人心脾。」 香港人煙稠密,城市活動難免製造噪音,為市民帶來滋擾。道路交通噪音往往是個大難題。為此,房屋署聯同環境保護署及屋宇署共同策劃應用於公營房屋的「減音窗及減音露台計劃」。位於油麗邨的信麗樓,部份住戶的座向面對交通繁忙的東區海底隧道入口,附近亦有石礦場及建築地盤。房屋署在單位安裝減音窗,以減低噪音對住戶的滋擾。住戶羅先生說:「我曾於晚上時打開隔音窗,都聽到嘈雜的汽車聲。把窗關了就靜很多,一覺睡醒到天亮呀。白天就打開窗,既通風,又環保,很涼快,更少開了冷氣機。」住戶羅先生很欣賞減音窗的設計,既可以隔音,也容易打理。同樣住在信麗樓的馮先生則認為設計照顧到住戶的需要。另一個住戶馮先生說:「它多了一層玻璃阻隔,晾衣服的時候,我便把減音窗拉過來。這兩個窗都可以打開的,就這樣往上推。」減音窗的設計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它的面世過程一點都不容易。由房屋署、環境保護署和屋宇署三方合作,運用創新技術,採用「以人為本」及「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終於成功落實應用。房屋署建築師倪佩茵解釋:「房屋署會善用土地資源,在每一個項目都會地盡其用,充分發揮土地潛質,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居民提供一個有質素的居住環境。而緩減交通噪音的影響,就是我們其中一個重要目標。」 一直以來,香港的樓宇設計往往受到交通噪音影響而作相應調整。2009年,房屋署、環境保護署和屋宇署攜手研發各種減音的措施。環境保護署高級項目主任楊國良說:「我們利用這個簡單類似雙層玻璃,而中間的部分則採用通道形式。利用吸音及折射、反射原理達到減音效果。我們利用這個概念於實驗室做出一些模擬,所得的成果相當之不錯。於是我們邀請了房屋署的同事分享所得的成果。他們發覺原來可以有應用的用途。」屋宇署屋宇測量師鄭金明說:「傳統上,隔音和通風是兩樣不同的東西。達到隔音,但通風方面就未必理想;相反,如果有良好通風,隔音又未必能做得到。我們希望可以研究到一個標準的減音窗設計,又可以達到法例上對通風方面要求的效能,亦都可以做到隔音,同時又可以用於不同的地方。」確定了由窗戶入手去緩減交通噪音問題後,三個部門從設計、採用的物料、法例要求、用家需要等不同方面入手,不斷進行各種測試、收集數據、修正並改良設計。減音窗方案逐漸成形。倪佩茵說:「我們期間要製作實地模型,就在新蒲崗做了一個與真實單位一比一的模型進行測試,以證實減音窗的設計真的可以減低交通噪音。同時,亦可以保持室內空間空氣流通、採光及其他我們考慮的因素。」經過跨部門團隊不斷的努力,減音窗終於面世。於 2017 年入伙的景泰苑,由於位處交通繁忙的地段,就成為第一棟全面安裝這種窗的公營房屋。減音窗在2018 年正式引入在公營房屋的構件式單位設計之中。楊國良說:「不同的屋苑、不同的座向,我們都有不同的考慮。例如這裡,我們有吸音棉,這個增加了減聲效果。整體來說,我們經過測試及實地現場的驗證,最高的減音分貝可以去到八個分貝。一般來說,如果車的流量減少一半,就能減少三個分貝。由此可見,效果相當理想。」由房屋署、環境保護署及屋宇署合作研發的減音窗的設計及概念,都能應用在露台建築上成為「減音露台」。三個部門在減音窗和減音露台上的合作,是跨部門創意和協作的示範。房屋署未來將繼續利用減音窗和減音露台設計,達至善用土地及增加可建單位數量。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

回收電器有門路

面對家中的廢置電器,你可以如何處理呢? 其實「四電一腦」計劃早已全面實施。透過四電一腦計劃,相關廢電器電子產品必須交由持牌回收設施作適當處理、循環再造及轉廢為材。這長遠解決了過往在運送、貯存和拆解過程不當處理而可能污染土地和環境的問題。具體來說,你可以有以下至少五項選手去處理想丟棄的電器。 法定免費除舊服務市民現時購買「四電一腦」,即空調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打印機、掃描器及顯示器,可享有由銷售商提供的法定免費除舊服務,上門移走一件同類的舊電器。詳情請向「四電一腦」銷售商查詢,或按此了解更多。 回收熱線(2676 8888)在「四電一腦」計劃以外,政府亦引入了一項新增的免費收集服務。市民如沒有購買新的「四電一腦」,亦可通過回收熱線2676 8888預約政府營辦商的免費收集服務。這項服務可達致環保回收之餘,亦免除市民要自行或自費棄置舊的「四電一腦」。綠在區區各綠在區區項目會接收廢舊電器,轉交合適的回收商妥善處理。綠在區區項目的詳情請按此參閱。廢舊電器回收車廢舊電器回收車會在週六、日,輪流到訪全港18區,為公眾提供回收廢舊電器服務。亦有回收站及教育宣傳活動,介紹妥善回收電器的重要。詳情請按此。捐贈服務WEEE·PARK設有復修工場,將一些收集到而仍可運作的電器修復成「再生電器」,以轉贈給有需要的家庭,環保之餘亦為社區增添關愛。可供捐贈的再生電器包括雪櫃,洗衣機,空調機和電視機。 申請再生電器須經註冊社工轉介,請按此下載申請表。

T · PARK[源· 區]環境教育中心組 (環境保護署)

為了推行可持續的廢物管理策略,以及實踐「轉廢為能」的理念,環境保護署在屯門曾咀興建了香港首個污泥焚化設施 ——T▪PARK[源▪區]。設施以高效焚化方式處理污泥,處理量每天可達2,000公噸。過去污泥會運往堆填區棄置,有了污泥焚化設施後,堆填區空間不足的問題得以大大紓緩。這所設施結合了污泥焚化、發電、海水化淡及污水處理等功能,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同類設施之一。時尚設計 煥然一新部門在前期策劃階段,已開始進行公眾諮詢。後期更設立了地區聯絡小組,與持份者加強溝通。期間所得的寶貴意見,不少已納入設計中,例如擴大教育中心面積及增設水療設備等。為一改市民對廢物處理設施的傳統印象,T▪PARK[源▪區]由名稱,以至場地佈置、展品內容和宣傳推廣,都採用清新時尚的設計,務求將環保教育與生活潮流結合,增加吸引力。環境教育中心的設計融入了不少創新思維,當中最觸目的是三個不同溫度的室內水療池,池水以焚化過程中所回收的熱能加熱,令市民可親身感受轉廢為能的好處。此外,主題展館以互動有趣方式講解污泥處理過程,內設180度投影室,充分利用聲、影、畫,讓市民恍如置身於焚化爐中。教育中心還有一條貫穿整個廠房的觀光長廊,令設施的運作一覽無遺。T▪PARK[源▪區]還有很多環保和保育元素,包括供雀鳥棲息的保育區和提倡惜食素食概念的環保咖啡廳等。轉廢為材 進一步領略環保真諦由於T▪PARK[源▪區]位置偏遠而且鄰近堆填區,為吸引市民參觀,環境教育中心加入多種新元素,以豐富展覽內容,其中回收舊灣仔碼頭一帶的防撞木改造成家具,體現「轉廢為材,惜物減廢」的理念,別具意義。   [幕後推手]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主任溫家玲:實踐「轉廢為能」的決心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