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山徑、自己修 (漁農自然護理署)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自己山徑、自己修 (漁農自然護理署)

政府工

30-10-2020

自己山徑、自己修 (漁農自然護理署)

「希望透過山徑義工工作坊這個活動,讓市民認識我們山徑維修和管理工作。」漁農自然護理署效野公園主任楊輝輝說。

「你沒有想過於一次工作坊後,一群人流了汗水,然後大家便開始珍惜大自然,亦會協助宣揚正面信息,這個是一個爆炸性的成效。」他說:「最大的滿足感是可以連結一群人,透過活動與大家交流,建立信任。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鼓舞的。」

香港擁有美麗的郊野公園,其中有總長達500公里的山徑網絡,四通八達,將公眾人士引領到郊野環境,享受郊遊的樂趣。

山徑長年受雨水沖刷,加上近年行山、跑山活動大增,維修山徑的需求亦大增。負責建造、管理和維修山徑的漁農自然護理署面對很大挑戰。

他們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讓同事傳承工藝之餘,亦教育市民保護和一同修築以用家為本的山徑。

漁護署建造和維修山徑時,一直採用「無痕山林」的原則,主要由部門前線員工以簡單工法,因應地理環境修築山徑,並盡量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物料進行維修。

楊輝輝說:「在 2016 年的時候,民間團體『山徑石屎化關注組』對政府在郊野環境使用水泥修築人行步道引起很多討論。」

「於是我們署方 ─ 漁護署,因應公眾關注而舉辦活動,並與相關的機構溝通,亦舉辦一些山徑工作坊。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市民、義工可以更了解我們山徑管理及維持的工作。」

計劃由最初交流會、公眾論壇,發展到教育公眾修築山徑的理念,再邀請義工實地參與建造及維修。讓市民一面了解山徑損耗的原因,一面學習維修山徑的工法。

漁護署郊野公園山徑「遠築」隊,動員了近五百名義工人次參與山徑維修工作坊。在漁護署維修技師指導下,親自修築山徑,協助漁護署持續地改善山徑設施,並推廣「自己山徑自己修」助人自助精神。

義工顏頌文說:「我之前參加毅行者,我在行山的時候都沒有發覺山徑需要維修的地方,與很多香港人一樣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到後來才發覺原來在背後有一群人進行維修的工作,我才能擁有一條美好的山徑讓我們享受。」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林督察陳嘉麗說:「義工們眼看我們維修山徑時的辛勞,就令到他們很欣賞我們的付出。部分義工在工程完成後更表示會小心使用及願意一起維護、養護山徑。同時亦發現,原來香港的用家、市民都充滿熱誠。無論是多麼辛苦,都願意犧牲星期六、日的假期來維修山徑,所以我們同時覺得很感動。」

計劃透過公眾參與,除了讓公眾體驗修築山徑,教育公眾明白保育山徑的重要性之外,長遠亦希望培養民間義工力量,持續參與山徑保育工作。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林助理員李馬佛說:「義工們本身都很珍惜這些山路,所以一點即通。他們的動力很大,人數很多。我們這個行業,技術就還好,最難就是搬運。搬運需要大量體力及人手。我們現時的人手分配方面,義工隊的人數非常多,做得很好。」

義工蕭興和說:「每次當義工的時候,都會對大自然有所反思。到底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什麼呢?究竟是一個破壞者,一個管理者,還是想做一個守護者?」

楊輝輝說:「我們每一次與義工交流、溝通都能看見,其實他們開始認識我們的工作,亦對我們的工作有所認同,彼此都建立了信任。我們期望可以再訓練更多義工,希望長期培養這方面的力量,讓他們都能共同管理山徑,保護我們天然的資源。」

計劃推行了三年,修築了 550 米的山徑。本地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更自發申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協助推廣山徑保育和訓練義工。

另外,亦有其他環保團體及制服團體因為認同計劃的意義,而與漁護署洽談長遠合作。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

返回
/tc/gov-job/stories/detail.htm?content-id=2389870§ion=GOVJOB tc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afcd_267e.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afcd_365e.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afcd_900e.jpg 自己山徑、自己修 (漁農自然護理署) 「希望透過山徑義工工作坊這個活動,讓市民認識我們山徑維修和管理工作。」漁農自然護理署效野公園主任楊輝輝說。「你沒有想過於一次工作坊後,一群人流了汗水,然後大家便開始珍惜大自然,亦會協助宣揚正面信息,這個是一個爆炸性的成效。」他說:「最大的滿足感是可以連結一群人,透過活動與大家交流,建立信任。對於我們來說是十分鼓舞的。」 香港擁有美麗的郊野公園,其中有總長達500公里的山徑網絡,四通八達,將公眾人士引領到郊野環境,享受郊遊的樂趣。山徑長年受雨水沖刷,加上近年行山、跑山活動大增,維修山徑的需求亦大增。負責建造、管理和維修山徑的漁農自然護理署面對很大挑戰。他們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讓同事傳承工藝之餘,亦教育市民保護和一同修築以用家為本的山徑。漁護署建造和維修山徑時,一直採用「無痕山林」的原則,主要由部門前線員工以簡單工法,因應地理環境修築山徑,並盡量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物料進行維修。楊輝輝說:「在 2016 年的時候,民間團體『山徑石屎化關注組』對政府在郊野環境使用水泥修築人行步道引起很多討論。」「於是我們署方 ─ 漁護署,因應公眾關注而舉辦活動,並與相關的機構溝通,亦舉辦一些山徑工作坊。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市民、義工可以更了解我們山徑管理及維持的工作。」 計劃由最初交流會、公眾論壇,發展到教育公眾修築山徑的理念,再邀請義工實地參與建造及維修。讓市民一面了解山徑損耗的原因,一面學習維修山徑的工法。漁護署郊野公園山徑「遠築」隊,動員了近五百名義工人次參與山徑維修工作坊。在漁護署維修技師指導下,親自修築山徑,協助漁護署持續地改善山徑設施,並推廣「自己山徑自己修」助人自助精神。義工顏頌文說:「我之前參加毅行者,我在行山的時候都沒有發覺山徑需要維修的地方,與很多香港人一樣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到後來才發覺原來在背後有一群人進行維修的工作,我才能擁有一條美好的山徑讓我們享受。」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林督察陳嘉麗說:「義工們眼看我們維修山徑時的辛勞,就令到他們很欣賞我們的付出。部分義工在工程完成後更表示會小心使用及願意一起維護、養護山徑。同時亦發現,原來香港的用家、市民都充滿熱誠。無論是多麼辛苦,都願意犧牲星期六、日的假期來維修山徑,所以我們同時覺得很感動。」計劃透過公眾參與,除了讓公眾體驗修築山徑,教育公眾明白保育山徑的重要性之外,長遠亦希望培養民間義工力量,持續參與山徑保育工作。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林助理員李馬佛說:「義工們本身都很珍惜這些山路,所以一點即通。他們的動力很大,人數很多。我們這個行業,技術就還好,最難就是搬運。搬運需要大量體力及人手。我們現時的人手分配方面,義工隊的人數非常多,做得很好。」 義工蕭興和說:「每次當義工的時候,都會對大自然有所反思。到底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什麼呢?究竟是一個破壞者,一個管理者,還是想做一個守護者?」楊輝輝說:「我們每一次與義工交流、溝通都能看見,其實他們開始認識我們的工作,亦對我們的工作有所認同,彼此都建立了信任。我們期望可以再訓練更多義工,希望長期培養這方面的力量,讓他們都能共同管理山徑,保護我們天然的資源。」計劃推行了三年,修築了 550 米的山徑。本地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更自發申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協助推廣山徑保育和訓練義工。另外,亦有其他環保團體及制服團體因為認同計劃的意義,而與漁護署洽談長遠合作。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 2389870 |漁農自然護理署||政府工||郊野公園| |GOVJOB| 2020-10-30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