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及科技
搜尋結果: 10
「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始於2015年,賽事即將進入第11屆,此大賽是目前全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最權威的香港大學生雙創大賽。大賽每年均設有「創新」及「創業」類別。「創新」類別包括:生命科學、能源環境化工、資訊技術、數理機械;「創業」類別包括:創業計劃、初創企業、社企及文創,內容涵蓋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創意、社會企業等領域,參賽對象為全港全日制高級文憑、副學士、學士、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創業類別(已註冊公司項目)更歡迎畢業五年內之全日制大專及研究生的項目參賽。為加強賽事之公信力和認受性,大賽將按不同的組別,廣邀創科界(院士、大學教授、專家學者)代表及業界人士擔任評審委員。務求讓優秀項目在賽事之不同階段能獲更豐富的資源對接及後續發展機會。當中優秀的創新創業項目將被甄選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參加被媒體喻為「全球最大最好的路演平台」—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名︰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素有「中國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奧林匹克盛會」美譽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單數年舉行)/ 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雙數年舉行)」。有機會與來自全國/全球各地的創新創業優秀大學生交流切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有效地提升本港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能力,擴闊視野,有效地為香港發掘及培育更多優秀的科技創新及創業人才。
宗旨/目標大灣區STEAM卓越獎(香港)由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HKNETEA)自2019年起舉辦,比賽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表彰年輕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學生的努力,同時表揚學校和教師的傑出工作和對STEAM教育的奉獻和承諾。詳情比賽學生組別分為小學組、中學組、大專大學組及研究生組。學生可選擇以個人或不多於五人小組形式參賽。同時,比賽更設有十大STEAM教師卓越獎及十大STEAM學校卓越獎。2025年第七屆大灣區STEAM卓越獎(香港)共設八個主題類別:主題包括: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生命與健康新材料與新能源機器人科學實驗室科普視頻扶輪淨水除了過去的類別,以下是新增的類別:生活與健康:期待針對健康挑戰的創新項目。這些項目可能包括疾病預防的研究、醫療技術的進步、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改善整體福祉的解決方案。新材料與新能源:探索具有增強特性或可持續性的創新材料的項目。這包括可再生能源來源、節能技術和環保材料的研究。科普視頻:引人入勝且具資訊性的視頻,能有效傳達科學概念。項目應在解釋實驗和研究結果時展現創意與清晰度。強調視覺敘事、觀眾參與和教育價值對於有影響力的提交是至關重要的。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自1997年開始主辦「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項「科創大賽」已成為全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STEAM競賽,被譽為「少年科學家搖籃」、「星之子/星之女」發源地,發掘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包括十幾位「星之子」/「星之女」及多位「明天小小科學家」等。他們均透過參加「科創大賽」脫穎而出,繼而受大會推薦參加全國及全球規模最大的科學比賽而獲得佳績,成為世界觸目的香港學界科創新星。對象全港中、小學生、教師及學校凡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或協辦的比賽中代表香港出席全國或國際比賽的隊伍或同學,其獲取的奬項(例如一、二、三等或其他具代表性的獎項)及相關的學生資料,例如:姓名、就讀年級及學校名稱等,經核實後,會存檔於教育局薈萃館的「教育局香港卓越學生資料庫」,供公眾人士瀏覽。
僱員再培訓局(ERB)推出「創科.愛增值」計劃,提供超過50項創新科技相關的培訓課程,涵蓋數碼新技能及行業科技應用範疇,鼓勵市民進修增值,裝備新技能,以提升就業競爭力及支援行業數碼轉型。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在2020/21學年推出「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及後在2021/22學年加推「奇趣IT識多啲」計劃。兩項計劃為公帑資助的中小學提供資助,以舉辦與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在不同學習階段,從小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為他們打好創科知識根基。 參與學校分享 呼籲學校踴躍申請 申請及詳情 詳情請瀏覽專題網站(https://www.it-lab.gov.hk/tc/index.php)。如有查詢,請聯絡一站式支援中心。
創新斗室是專為香港科技園創科人才而設的智能生活及協作空間,旨在發展創科協作社區。創新斗室打破既有生活框架,透過共享空間及智能生活科技,加強租戶互動及協作,締造真正社區連繫,讓志同道合的創科人才交流,隨時撞擊出新可能。入住資格創新斗室樓高17層提供逾500個床位,供科學園園區公司創辦人、內地及海外員工,以及到訪的學者和科技專才租住,月租租金水平約為市值租金六成起,租約最長一年。四類單位 體驗創新型格的智能生活創新斗室的住宿單位分四類,包括THE SOLO、THE TWIN、THE SUITE和THE POWERHUB,滿足創科人的個人、家庭或工作需要。其中,THE POWERHUB設八個開放式單人房間和一個獨立工作空間,適合團隊進駐,齊心完成科研等工作項目。THE POWERHUB 單位THE SOLO 單位創新斗室同時配備最先進的智能科技,提供點對點解決方案,提升住客生活體驗,又設約三萬平方呎公共空間,包括會議室、閱讀空間、健身室等。讓住客在工餘時間可以好好放鬆,專心休息。想申請入住並了解更多,可以參閱香港科技園或創新斗室的網站。
「供應鏈」 釋義:供應鏈泛指產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所涉及不同單位,包括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等。 更多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資助下,於2006年成立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簡稱LSCM),研發促進物流及供應鏈之相關行業發展的各種技術,並協助香港和中國內地各行各業採用有關技術。想了解更多相關資料,可以瀏覽https://www.lscm.hk/。 來源:機會嚟喇 飛雲 Facebook 專頁、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創科辭典》系列旨在為各位創業新手介紹與創業和創新科技相關的術語。
「孵化器」和「加速器」 釋義:「孵化器」是幫助初創解決業務困難的組織,通常會提供導師、共享空間等,幫助初創穩定發展。 「加速器」則指協助初創加速成長而成立的計劃,一般會提供資金、工作坊等,幫助初創與大型企業結成合作夥伴,吸引投資者投資。 更多資料:據香港投資推廣署所進行的2021年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顯示,儘管面對疫情的挑戰,本港於2021年總計仍有124處不同的共享工作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場地,總數比2017年增加了一倍。想了解更多有關培育及加速計劃的資料,可以瀏覽Startmeup.hk。 來源:機會嚟喇 飛雲 Facebook 專頁、Startmeup.hk《創科辭典》系列旨在為各位創業新手介紹與創業和創新科技相關的術語。
2021年香港先後受熱帶氣旋「獅子山」及「圓規」影響。每逢大雨,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便會增加。1972年,半山寶珊道發生災難性山泥傾瀉,摧毀多幢建築物,包括一座12層高的旭龢大廈,並奪走67人的生命。其後,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在寶珊地段開展一系列防治工程,其中,2009年落成的「寶珊排水隧道」,透過創新技術調控地下水位,減低發生大型山泥傾瀉的風險,成為香港最具標誌性的防治山泥傾瀉工程之一。該處最近更在隧道內設立「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向公眾傳達斜坡安全的重要性。創新地下水位調控系統針對寶珊地段較易形成高地下水位,引發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2009年設計並建立「寶珊排水隧道」,以一套創新、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取代80年代裝設並逐漸老化的橫向排水管。土力工程處見習土力工程師葉靖童介紹,「寶珊排水隧道」由兩條排水隧道(直徑3.5米,總長度500米),以及工程人員運用「向上打孔錘」,在狹窄隧道內鋪設的172支排水斜管(最長達100米)組成;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暴雨期間,當地下水位上升至較高水平時,系統會以短訊提示同事,並會自動開關水掣,控制地下水位在指定範圍內,從而提高山坡的穩定性,減低發生大型山泥傾瀉的風險,保障市民的安全。 可縮回隧道鑽挖機葉靖童說,除首次在港使用的「向上打孔錘」技術,工程人員在開鑿兩條排水隧道時,特別引入可縮回的隧道鑽挖機。當鑽挖機完成鑽挖一條隧道後,可縮回原位,再鑽挖另一條隧道,省卻在隧道盡頭處開挖豎井收回鑽挖機。應用這項創新技術,令鑽挖隧道的時間縮短至四個月,亦大大減少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寶珊排水隧道」設計獨特。土力工程處特別在隧道內設立「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及舉行導賞活動,向公眾傳達斜坡安全的重要性。館內有多個不同主題的展覽廊,其中「寶珊災難紀念廊」展示了當年寶珊道山泥傾瀉事故的歷史圖片及紀錄,提醒市民山泥傾瀉災難帶來的傷痛和教訓;「氣候變化印象廊」闡釋全球暖化令極端暴雨更加頻繁,以及在極端天氣下為確保斜坡安全持續努力的重要性。 加入STEM教育元素另外,土力工程處助理土力工程師馮一凡說,為提高導賞活動的趣味,館內加入不少理工科教育(STEM Education)和互動元素,例如「山泥傾瀉知識廊」,透過短片,帶大家回顧香港過往百多年山泥傾瀉的歷史、香港斜坡安全系統的發展等;而「排水隧道體驗廊」則透過應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 AR),示範排水斜管的操作及介紹地下水位調控系統的創新技術。可申請導賞團預約服務早前,兩位參加導賞團的同學分享參觀「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後的感受。他們表示,透過活動接觸到不少新穎的事物,例如可以親身體驗實時監控地下水位、自動及手動降低水位設備是如何運作;亦可以近距離接觸「機械狗」,了解土力工程處如何透過應用創新科技,紓緩山泥傾瀉風險。現時,「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已經開放給公眾人士、學校或團體預約導賞服務,並可於土力工程處的香港斜坡安全網頁進行預約,有興趣的朋友萬勿錯過。 對山泥傾瀉風險保持警覺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令防治山泥傾瀉的工作更具挑戰。正如土力工程處處長張偉文博士所說,希望透過導賞團,讓年輕一代知道香港山泥傾瀉的歷史,令他們對山泥傾瀉風險保持警覺,同時讓大眾明白到同事如何積極透過科技,管理山泥傾瀉的風險。當然,在暴雨或山泥傾瀉警告生效期間,市民應遠離斜坡;而業主亦有責任定時維修私人斜坡或擋土牆,以防患未然。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