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技術修復渠管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先進技術修復渠管

政府工

24-07-2020

先進技術修復渠管

香港的地下雨水和污水渠管,長逾4500公里,其中不少位於舊區的管道,使用已超過30年,而尤其是污水管道,長期處於污水產生的腐蝕性氣體環境下,亦較易老化和損耗。渠務署陸續為風險偏高的地下渠管進行修復,並採用無需鑿開喉坑路面的修渠方法,減輕工程對市民造成的不便。

逐步修復老舊渠管
嚴重的耗損會導致渠管塌陷,釀成路陷,影響交通、環境和公眾安全。渠務署自2017年起,分階段為被評定為高風險的渠管,規劃全面的勘測及修復工程,制定全港性更換及修復計劃。然而,在市區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面對不少挑戰。香港人多車多,地底亦鋪設各種公用設施,例如煤氣喉管、通訊設施、水管等,傳統「開坑式」修復技術,難免對交通及居民造成影響。渠務署近年引入嶄新的「無開坑式」技術,優點是無需挖掘一整段路面便能更換及修復渠管。

只需開出臨時豎井
渠務署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陳家賢介紹說,「無開坑式」管道修復工程,只需在個別位置,開出一個臨時豎井,以便把新的喉管物料套進舊渠管內,形成新渠管。這種方法需要開挖的地方較小,施工期相對較短,完工後能迅速恢復行車,對公眾的影響可以減到最低。目前,因應喉管損毀情況及現場環境,渠務署主要採用3種「無開坑式」技術,分別為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及內套喉管法。

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
陳家賢說,俗稱「套豬腸」的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方法是把約10至40毫米厚的聚酯纖維(Polyester)內襯軟管套筒,由「進口井」拉進原管道內,再以蒸汽或熱水令其澎漲並固化,形成新渠管。此技術適用於乾涸渠管。在修復仍有水流的幹渠時,便需採用如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即置入一部特殊的纏繞機,以螺旋方式,把以鋼加固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帶狀物料卷成喉管形狀,在原管道內製成新渠管,另外亦可採用內套喉管法,兩種修渠方式均適用於運行中的渠管,無需截流。

內套喉管法
陳家賢在土瓜灣庇利街工程地盤,介紹正在該處使用的內套喉管法。他說,工程人員在適當的位置建造一個臨時豎井,然後把部分舊喉管切割開,待清洗和檢查後,把1.5米長的玻璃纖維膠管逐段推入破舊或受損的渠管內,再用水泥灌漿填滿新舊管之間的縫隙,形成新渠管。他指出,雖然玻璃纖維膠管看來較薄,但結構強度等同石屎渠管,壽命更長達40至50年。

籌劃第二階段工程
全港雨水及污水渠修復工程涉及18區,渠務署同事以4個月時間走訪各區,諮詢各個區議會屬下委員會,向持份者解釋工程項目詳情,希望讓工程盡快上馬。第一階段工程已經展開,預計2022年完成。渠務署期望能於2020年開展第二階段工程,為荃灣、深水埗、油尖旺等6區的雨水及污水渠進行勘測和修復。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返回
/tc/gov-job/stories/detail.htm?content-id=2383630§ion=GOVJOB tc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govjobstories_dvb_dsd01_267.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govjobstories_dvb_dsd01_365.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govjobstories_dvb_dsd01_900.jpg 先進技術修復渠管 香港的地下雨水和污水渠管,長逾4500公里,其中不少位於舊區的管道,使用已超過30年,而尤其是污水管道,長期處於污水產生的腐蝕性氣體環境下,亦較易老化和損耗。渠務署陸續為風險偏高的地下渠管進行修復,並採用無需鑿開喉坑路面的修渠方法,減輕工程對市民造成的不便。 逐步修復老舊渠管嚴重的耗損會導致渠管塌陷,釀成路陷,影響交通、環境和公眾安全。渠務署自2017年起,分階段為被評定為高風險的渠管,規劃全面的勘測及修復工程,制定全港性更換及修復計劃。然而,在市區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面對不少挑戰。香港人多車多,地底亦鋪設各種公用設施,例如煤氣喉管、通訊設施、水管等,傳統「開坑式」修復技術,難免對交通及居民造成影響。渠務署近年引入嶄新的「無開坑式」技術,優點是無需挖掘一整段路面便能更換及修復渠管。 只需開出臨時豎井渠務署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陳家賢介紹說,「無開坑式」管道修復工程,只需在個別位置,開出一個臨時豎井,以便把新的喉管物料套進舊渠管內,形成新渠管。這種方法需要開挖的地方較小,施工期相對較短,完工後能迅速恢復行車,對公眾的影響可以減到最低。目前,因應喉管損毀情況及現場環境,渠務署主要採用3種「無開坑式」技術,分別為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及內套喉管法。 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陳家賢說,俗稱「套豬腸」的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方法是把約10至40毫米厚的聚酯纖維(Polyester)內襯軟管套筒,由「進口井」拉進原管道內,再以蒸汽或熱水令其澎漲並固化,形成新渠管。此技術適用於乾涸渠管。在修復仍有水流的幹渠時,便需採用如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即置入一部特殊的纏繞機,以螺旋方式,把以鋼加固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帶狀物料卷成喉管形狀,在原管道內製成新渠管,另外亦可採用內套喉管法,兩種修渠方式均適用於運行中的渠管,無需截流。 內套喉管法陳家賢在土瓜灣庇利街工程地盤,介紹正在該處使用的內套喉管法。他說,工程人員在適當的位置建造一個臨時豎井,然後把部分舊喉管切割開,待清洗和檢查後,把1.5米長的玻璃纖維膠管逐段推入破舊或受損的渠管內,再用水泥灌漿填滿新舊管之間的縫隙,形成新渠管。他指出,雖然玻璃纖維膠管看來較薄,但結構強度等同石屎渠管,壽命更長達40至50年。 籌劃第二階段工程全港雨水及污水渠修復工程涉及18區,渠務署同事以4個月時間走訪各區,諮詢各個區議會屬下委員會,向持份者解釋工程項目詳情,希望讓工程盡快上馬。第一階段工程已經展開,預計2022年完成。渠務署期望能於2020年開展第二階段工程,為荃灣、深水埗、油尖旺等6區的雨水及污水渠進行勘測和修復。 (短片由發展局提供) 2383630 |智慧城市||渠務署||工程師| |GOVJOB| 2020-07-24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