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搜尋結果: 22個
CREATORS FOR TOMORROW 2023 公開徵集是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旨在鼓勵及支援香港新晉藝術家、策展人、創作者和研究者的發展。 展覽開放多種當代藝術類型申請,展出地點為香港藝術中心三樓之「張靜蘭實驗畫廊」;專題研究申請的時程規劃則將由藝術中心與獲資助者另行討論。 成功申請者將獲得最高港幣60,000元正資助,以完成其申請項目。
在18至19世紀期間,廣州是中西貿易的集中地。位於城外西南方珠江河畔的十三行商館區內有多條繁盛的購物街,店舖林立,售賣各式手工藝珍玩、零售茶葉、土產、酒食等,以外國商人為目標顧客。本展覽展示不同種類的外銷藝術藏品,呈現當時廣州購物天堂的風貌,還邀請本地動畫師崔氏兄弟製作動畫及互動投影,讓觀眾展開一段充滿歷史和藝術氣息的櫥窗購物之旅!
美國太空總署於1972年及1973年先後發射先鋒10號和先鋒11號太空船,旨在穿越小行星帶,拍攝木星、土星,以及研究太陽風、宇宙射線和太陽風層等。兩艘先鋒號順利通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後,執行探索木星和土星的任務。以當年的科技水平來說,先鋒號的技術創新,配備的科學儀器包括能夠拍攝星球影像的光偏振儀,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供電。先鋒號取得的「獨家」資訊極為寶貴,包括首批木星和土星的近攝影像,首次確認木星的強大磁場,發現新的土星環等。雖然先鋒10和11號分別於2003年及1995年與美國太空總署失聯,但仍然攜帶着代表全人類的「宇宙瓶中信」離開太陽系,永續星際之旅。 5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藉着這個專題展覽,回顧先鋒號的技術、旅程和發現及對日後太空探索的影響。
中國漢字流傳三千多年,其結構和形態獨特,於歷朝歷代中成為文人和書法家創作的重要載體和素材。各地在漢字的應用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種種創意可見於匠人、藝術家、文人及書法家的作品中,亦在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如遊戲、宗教、節日、吉慶中體現。透過對不同領域的漢字研究成果,展覽展示漢字在人文生活及當代創作上的價值,讓觀眾以多重視野探尋漢字、書法、創作與藝術的關係。 展覽獲得眾多藝術家、藏家及機構的支持,展品種類多元化,包括書法、印章、印刷品、攝影、錄像及多媒體裝置等,作品來自內地、台灣、香港、日本及韓國的藝術家。精選展品包括在清代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印刷、由英華書院收藏的一套《舊約全書》,這項珍貴展品是以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完整的一套中文活字──「香港字」印刷而成;李漢所寫的「李漢港楷」手稿;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英文書法七言聯》及魏立剛的《無題》;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數碼動畫《意在山林》,以及馮兆華(華戈)及雷超榮的電影題字等。客席策展人亦邀請了四位本地藝術家陳育強教授、洪強、鍾緯正和劉學成以作品回應展覽主題。
是次展覽將今年五月在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行的《想像無垠》實體展覽移師至互聯網,讓市民隨時隨地觀看。展覽設有七個虛擬展區,分別為「想像起航」、「知識不再神秘」、「藝術近在咫尺」、「表演如此難忘」、「藝即生活」、「觸碰未來」和「看見未來」。 進入展覽的虛擬空間,市民首先可在「想像起航」展區內透過短片回顧建構香港大會堂成為城中孕育文化的公共空間理念,以及認識大會堂的建築美學。香港大會堂自一九六二年三月落成啓用,其高座是本港公共圖書館和藝術博物館的發源地。「知識不再神秘」和「藝術近在咫尺」展區透過精彩短片和珍貴相片,帶市民重溫香港公共圖書館和香港藝術館多年來的發展,以及前者推動閱讀文化和後者推廣藝術的成果。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領賢慈善基金聯合主辦了由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大型展覽: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入場參觀前不妨先看看場內有甚麼特色吧。 特色展品 香港科學館搜羅了八組極具名氣和代表性的物種,首次同場展出來自不同恐龍盛世的生物,包括暴龍 (Tyrannosaurus)、三角龍 (Triceratops)、棘龍 (Spinosaurus)、異特龍 (Allosaurus)、西龍 (Hesperosaurus)、梁龍 (Diplodocus)、哈特茲哥翼龍 (Hatzegopteryx) 和幼齡蜥腳類恐龍 (Baby Sauropod)。是次展覽包括珍貴的化石真品、高完整度的化石骨架、古生物藝術插圖、以頂尖技術製作的影片,以及首次利用精確的科學研究,重構史前最大掠食性恐龍和最大的飛行生物。展覽團隊利用了獨特手法,融合科學研究和場景設計,讓參觀者欣賞生動的化石骨架,得到親臨其境的體驗。 其他教育活動 除此之外,場內還有其他推廣及教育活動,例如科學影院全新推出的《恐龍啟示錄》和「創客工作坊:恐龍旋轉燈」等。 預約免費參觀 是不是已經心動了呢?心動不如行動,還是坐言起行,馬上預約參觀吧!網上預約系統逢星期一早上10時更新,每次開放未來一星期之入場時段(星期四休館日除外),其後每星期更新一次。大家記得準時到Klook預約免費參觀。想了解更多資訊,記得留意官方網站!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八大‧尋龍記 地點:尖沙咀科學館道2號香港科學館 日期:即日至2022年11月16日(星期四休館; 公眾假期除外) 費用:免費(須預先網上預約參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已於2022年7月2日向公眾開放,博物館展示九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不少都是首次於香港展出,當中部分藏品更是從未對外公開。博物館亦將定期舉辦有關中國文化藝術,以及來自世界各地藝術珍品的特別展覽。 購票指南 訪客可憑標準門票參觀七個專題展廳,持有特別展覽門票者則可參觀全部展廳(七個專題展廳加上「國之瑰寶 ― 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及「馳騁天下 ― 馬文化藝術」特別展覽)。標準成人門票每張50元,特惠門票*25元;特別展覽成人門票每張120元,特惠門票*60元。 需要留意的是,香港故宮開幕首三個月不設現場售票,訪客須提前經香港故宮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或透過西九文化區手機應用程式購票入場。為慶祝香港故宮開幕,由2022年7月2日起計12個月內,公眾可透過網上預約逢星期三免費參觀常設專題展覽。 *特惠門票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小童、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及其一名同行照料者、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受惠人。六歲或以下小童免費入場。 其他有關香港故宮的資料,請瀏覽官方網站。
教育局在今年推出了一個名為「e-展館」的一站式網上平台,以展現香港學生在不同範疇,包括價值觀教育、語文學習、人文教育、創造力與解難、STEM教育、藝術與文化,以及體育發展的多元學習成果,表揚他們在全人發展上的卓越成就。 「e-展館」將不時在網上發布香港學生在本地、國家,以至世界不同比賽中的優秀表現;又會推介各類比賽,鼓勵學校提名學生參與;更載有香港傑出學生在不同範疇的學習經歷,以啟迪同儕。「e-展館」亦設有網上展覽,較實體展覽更靈活地展示學生在全人發展上的造詣,為其他學生及教師提供互相學習和欣賞的機會。 另外亦歡迎觀看以下「e-展館」的簡介短片:
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於2021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M+坐落於香港西九文化區,從開幕日起計十二個月,所有訪客均可免費入場參觀展覽(特別展覽、活動及戲院放映除外),對藝術有興趣的你萬勿錯過! 專題展覽 M+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組成,展示博物館由2012年開始蒐羅合共約1,500 件的M+藏品系列內的視覺藝術作品、流動影像作品、設計品、建築項目和檔案藏品等。 不妨觀看以下的M+博物館虛擬導覽短片,先睹為快! 網上預約 為確保訪客能有序入場參觀,M+將提供網上指定時間預約服務。公眾可於2021年11月5日上午10時起,在西九文化區網站、M+網站,或透過「西九文化區」手機應用程式預約開幕後首兩星期(即2021年11月12日至28日)的參觀時段。一連串開幕節目亦將同時在M+網站及「西九文化區」手機應用程式開始接受預約。由於開幕初期人流較多,所以到訪前一定要記得預約、預約、預約! 如對M+的預約安排、開放時間和參加開幕節目有任何查詢,請瀏覽M+網站或致電熱線2200 0217。
即將畢業的你,決定好未來升學還是踏入職場沒有?還有已工作一段時間的你,有打算轉職或進修尋覓新出路嗎?一年一度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教育及職業博覽,讓你了解最新的升學及就業資訊。了解最新市場趨勢 把握未來發展方向 今年教育及職業博覽已經來到第30屆,一如以往為公眾提供各項最新、最熱門的升學及就業機會。今年的博覽會除了會介紹本地公私營機構筍工,還不乏提供海外升學、工作假期等資訊,更會舉辦各個專題講座,邀請不同界別的人士分享親身經歷及心得,當中包括多位星級嘉賓:中文補習名師林溢欣、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黃正宜、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博士和英倫博士教育創辦人及首席學術總監凌羽一博士等。展內機遇處處 本地海外兼備 場內有多個主題展區,「職業專區」除了有公私營機構介紹不同的事業出路,還設有招聘廣場;而「教育專區」則有院校及教育機構提供持續進修、創意及教育支援服務、高等教育及職業專才教育等資訊。另外,博覽會亦設有「青年廣場」,讓參展商可以直接向年輕人提供實習計劃、海外工作體驗計劃和職業規劃的創新意念及全面資訊;還有「國際交流村」為世界各地的駐香港領事館和官方認可機構及有意赴海外工作和升學的年輕人建立交流平台,互相了解。 教育及職業博覽2021 詳情 日期:2021年7月15日至18日(星期四至日)(已完結)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費用:免費入場 開放時間: 7月15日至17日: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7時 7月18日: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6時 官方網站:按此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