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應用 (渠務署) - Youth.gov.hk
跳到主要內容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應用 (渠務署)

政府工

16-10-2020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應用 (渠務署)

「作為渠務署一位資深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推動者,我每天都會思考怎樣可以在這個範疇為部門以及社會帶來突破性的改善。」渠務署高級項目經理李宗良說道。

「我經常鼓勵同事主動提出有效、創新的方法及意見,可以令部門持續提升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服務質素文化,灌輸「你係得嘅」的觀念,務求克服應用新科技及操作可再生能源設施所帶來的挑戰。」

李宗良說:「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啟發及引導同事付出額外努力和發揮團體精神解決問題。」

今日香港擁有一個美麗的海港,市民甚至可以於維港暢泳,親身體驗水質,這些都是渠務署背後努力耕耘的成果。除了排污、防洪之外,渠務署近年更積極發展和應用可再生能源,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頻繁的經濟活動,無可避免會製造大量污水。渠務署每天收集的污水量,達至 280 萬立方米,足以注滿 1,120 個標準泳池。污水經收集後會運送到污水處理廠淨化。運送和處理過程需耗用大量能源。

渠務署一直在四間大型二級污水處理廠,透過最新科技將處理污泥期間所產生的生物氣轉化為電能和熱能,供廠房使用。為更廣泛應用可再生能源,渠務署遠赴美國、德國及其他地區考察,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探討怎樣在香港有效開發新一代的可再生能源。

渠務署高級項目經理李宗良說:「我們不斷地思考,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外,我們都希望為環境帶來更大的效益。以大埔污水處理廠為例,我們每月需支付百多萬元電費,有沒有可能做到能源自給自足呢?」

既然在處理污泥過程中會產生生物氣,渠務署抱着「大膽嘗試和小心實踐」的精神,研究怎樣可以產生更多生物氣。終於在2016 年與環境保護署共同推行「廚餘及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由於計劃首次在香港試行,過程中部門面對不少挑戰。

渠務署機電工程師張鍵權說:「外國人的飲食以肉類為主,所以他們的廚餘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而香港人的廚餘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為了確保這個技術的可行性,我們委託了本地的大學對一些微生物進行基因測試,以確保這個技術在香港是可行的。」

環境保護署將會為渠務署大埔污水處理廠每日提供最多 50 公噸廚餘。經預先處理的廚餘會與處理廠的污泥進行共厭氧消化。共厭氧消化操作程序不單可有效利用現有渠務署的基建資源,更帶來協同效應,額外產生三成的生物氣,同時減低三成的沼渣量,以舒緩堆填區面臨飽和的壓力。每年亦可為廠房提供一百萬度電,即每年可節省約一百萬元電費。

此外,渠務署亦利用自身優勢,在不同的污水處理廠及泵房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裝設了超過 4,200 塊太陽能光伏板。它的總裝置發電容量達 1.1 兆瓦。在 2016 年年尾落成使用時,是全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渠務署同時亦於該處設立可再生能源資訊中心,提供專業導賞團服務,讓公眾了解更多有關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及發展資訊。

為更廣泛採用太陽能發電,渠務署研究於全港污水處理量最大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的沉澱池蓋面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不過,沉澱池蓋的表面是弧面,難以使用傳統的太陽能光伏板。

渠務署時任高級機電工程師王瑩瑩說:「市場上有薄膜式太陽能光伏板。我們在九號沉澱池上進行試驗。過程中,雖然出現不同的技術問題,但只要優化設計,我們有信心可以在更多沉澱池蓋面安裝太陽能板。」

渠務署時任副署長麥嘉為說:「渠務署的抱負是為大眾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和排水服務。我們本着『以心為心,盡力盡心』的態度去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們平均每年生產約 2,700 萬度電,佔我們總用電量百分之九。根據統計,香港一般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大約是百分之三至四,其實我們已經遠超這個數字。但渠務署會繼續努力。我們希望在約 2030 年期間成功將大埔污水處理廠打造成一個『零排放』的設施,達到『轉廢為能』的理想。我深信,只要我們上下一心,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

返回
/tc/gov-job/stories/detail.htm?content-id=2389364§ion=GOVJOB tc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dsd_267e.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dsd_365e.jpg /html/www/en/images/gov-job/stories/cover-photo/csbexcell2019_dsd_900e.jpg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應用 (渠務署) 「作為渠務署一位資深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推動者,我每天都會思考怎樣可以在這個範疇為部門以及社會帶來突破性的改善。」渠務署高級項目經理李宗良說道。 「我經常鼓勵同事主動提出有效、創新的方法及意見,可以令部門持續提升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服務質素文化,灌輸「你係得嘅」的觀念,務求克服應用新科技及操作可再生能源設施所帶來的挑戰。」 李宗良說:「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啟發及引導同事付出額外努力和發揮團體精神解決問題。」 今日香港擁有一個美麗的海港,市民甚至可以於維港暢泳,親身體驗水質,這些都是渠務署背後努力耕耘的成果。除了排污、防洪之外,渠務署近年更積極發展和應用可再生能源,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頻繁的經濟活動,無可避免會製造大量污水。渠務署每天收集的污水量,達至 280 萬立方米,足以注滿 1,120 個標準泳池。污水經收集後會運送到污水處理廠淨化。運送和處理過程需耗用大量能源。渠務署一直在四間大型二級污水處理廠,透過最新科技將處理污泥期間所產生的生物氣轉化為電能和熱能,供廠房使用。為更廣泛應用可再生能源,渠務署遠赴美國、德國及其他地區考察,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探討怎樣在香港有效開發新一代的可再生能源。渠務署高級項目經理李宗良說:「我們不斷地思考,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外,我們都希望為環境帶來更大的效益。以大埔污水處理廠為例,我們每月需支付百多萬元電費,有沒有可能做到能源自給自足呢?」既然在處理污泥過程中會產生生物氣,渠務署抱着「大膽嘗試和小心實踐」的精神,研究怎樣可以產生更多生物氣。終於在2016 年與環境保護署共同推行「廚餘及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由於計劃首次在香港試行,過程中部門面對不少挑戰。渠務署機電工程師張鍵權說:「外國人的飲食以肉類為主,所以他們的廚餘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而香港人的廚餘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為了確保這個技術的可行性,我們委託了本地的大學對一些微生物進行基因測試,以確保這個技術在香港是可行的。」環境保護署將會為渠務署大埔污水處理廠每日提供最多 50 公噸廚餘。經預先處理的廚餘會與處理廠的污泥進行共厭氧消化。共厭氧消化操作程序不單可有效利用現有渠務署的基建資源,更帶來協同效應,額外產生三成的生物氣,同時減低三成的沼渣量,以舒緩堆填區面臨飽和的壓力。每年亦可為廠房提供一百萬度電,即每年可節省約一百萬元電費。 此外,渠務署亦利用自身優勢,在不同的污水處理廠及泵房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裝設了超過 4,200 塊太陽能光伏板。它的總裝置發電容量達 1.1 兆瓦。在 2016 年年尾落成使用時,是全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渠務署同時亦於該處設立可再生能源資訊中心,提供專業導賞團服務,讓公眾了解更多有關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及發展資訊。為更廣泛採用太陽能發電,渠務署研究於全港污水處理量最大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的沉澱池蓋面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不過,沉澱池蓋的表面是弧面,難以使用傳統的太陽能光伏板。渠務署時任高級機電工程師王瑩瑩說:「市場上有薄膜式太陽能光伏板。我們在九號沉澱池上進行試驗。過程中,雖然出現不同的技術問題,但只要優化設計,我們有信心可以在更多沉澱池蓋面安裝太陽能板。」渠務署時任副署長麥嘉為說:「渠務署的抱負是為大眾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和排水服務。我們本着『以心為心,盡力盡心』的態度去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們平均每年生產約 2,700 萬度電,佔我們總用電量百分之九。根據統計,香港一般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大約是百分之三至四,其實我們已經遠超這個數字。但渠務署會繼續努力。我們希望在約 2030 年期間成功將大埔污水處理廠打造成一個『零排放』的設施,達到『轉廢為能』的理想。我深信,只要我們上下一心,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觀看更多,請瀏覽優質公共服務網站) 2389364 |政府工||智慧城市||渠務署| |GOVJOB| 2020-10-16 00:00:00.0